抗战老兵王庆华。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
“我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,能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,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幸运。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刚刚过完98岁生日的抗战女兵王庆华深情许愿:“祝愿国家强大、人民幸福,永远做祖国的一颗闪闪发亮、永不生锈的螺丝钉!”
1927年,王庆华出生在河北省。加入八路军参与革命时,她刚年满14岁,是所在连队里年龄较小的女娃娃。亲眼看到侵华日军对家乡的蹂躏和践踏,王庆华很早就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。在哥哥和嫂子的带领下,她加入了八路军冀中军区17团任枪械员,后又被安排到被服厂工作,为前线战士缝制军装、被褥等。
当时,因为没有生产厂房,生产任务分配到了村里的住户,战士们就在老乡家里隐蔽工作。前方战火连天,王庆华所驻的村子也频繁遭受敌军的“扫荡”。如今,她还清晰地记得:“日军进村烧杀抢掠,我就和乡亲们一起抱着被子和包裹行李转移,有时躲在距离村子很远的一条大沙河附近,晚上也不敢回家,就在沙地上睡觉。”王庆华说,也正是因为善良勇敢的老百姓愿意和八路军一起抵御外敌,部队交给的生产任务才能顺利完成。
见过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滥杀无辜,也听说过日军制造的各种惨案,但王庆华从未心生退缩。“因为我是光荣的八路军战士,肩上有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!”
在被服厂工作约两年后,王庆华又跟随部队进山,加入兵工厂,主要负责弹药生产制作相关工作。“弹药制作过程很危险,加上当时生产条件不足,设备简陋,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事故。”谈及当时的生产情景,王庆华仍记忆犹新。
一次对炮弹做烘干处理时,炸弹被意外引爆,王庆华的战友当场牺牲。“只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,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没了……”回忆起这场事故,她眼中含泪,直言会害怕,但还是要继续冒着危险生产,只为稳定输出弹药供给,“前方有一群保卫祖国的战士,身后有需要保护的老百姓。”
讲起自己的经历,王庆华总会提到“一颗螺丝钉”的故事——“不论啥机器,都是靠螺丝钉固定连接起来的,有的螺丝钉拧在机器的心脏,有的拧在机器的支架上……螺丝钉虽小,可各自的作用大着呢!”她说,保家卫国亦是如此。虽然没上过战场,但她一直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,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祖国和百姓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王庆华继续留在兵工厂担任保管员,负责接收、管理和保护炮弹等工作。1954年,她被调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保管员工作,直至1986年离休。
回望过去80年,王庆华说得最多的就是“知足”。“相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友,我的功劳不足为道,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!”王庆华感慨地说,尽管如此,国家仍给予抗战老兵深切的关怀和照顾。说完,老人的目光落在家中储物柜中那枚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”上。王庆华的子女说,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纪念章从柜子里取出,一边小心擦拭,一边给家人讲述抗战往事。
历史不会忘记,抗战精神永存。
如今,国家繁荣富强,百姓安居乐业。98岁的王庆华也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——每天雷打不动收听时事新闻。“希望看到国家更多、更大的发展和变化。”说到这里,老人眼里焕发出光彩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何蕊,和冠欣
日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